3月5日上午,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大班额、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双一流、专项招生计划、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乡村教师待遇等教育词汇。这些词如何理解?一起看解读↓↓↓
原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
解读:
中小学标准班额应为多少人?
先带大家读读文件了解一下,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中小学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56人及以上为大班额,66人及以上为超大班额。
为什么会出现“大班额”?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受城镇化和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乡村学生向城镇流动,造成城镇教育资源紧张。
二是一些地方教育用地、教师编制和建设资金不足,配套学校建设落实不到位。
三是少数地方生源分配不合理,大量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大班额”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大班额45万个,比例为12.7%,同比2015年减少了4万个,比例降低了1.4个百分点。超大班额有14万个,比例为4%,同比减少了3万个,降低了1个百分点。
相比2009年,大班额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9月,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大班额”问题如何破?
一是各省份落实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按工作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持续推进。
二是适应常住人口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规模。
三是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统筹“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项目,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
四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
五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提升薄弱学校和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
附:石家庄中小学入学问答
|